预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Gemini?

Ai资讯3天前发布 大国Ai
23 0 0

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AI

这在一年前,完全不会成为我的纠结。但身为GPT铁粉,我却在上个月悄悄换成了Gemini Pro。近几个月以来,像我一样从GPT“爬墙的付费会员并非少数,我相信这已是OpenAI无法忽视的现象。

原因并非GPT变弱了,而是魔法正在褪色。DeepSeek的经济性、Claude的编程能力,以及Gemini的严谨输出都证明了世界上有许多可以供消费者选择的优质AI产品。用户开始用更务实的眼光审视手中的AI。我们不再仅仅为一个更聪明的模型买单,而是开始思考:我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智能?

无可否认,ChatGPT仍然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话者,一个知识渊博的超级大脑。选择它,就像是聘请了一位全能的顾问,通过对话将许多任务委托给它。

而选择谷歌,则像是为自己的生活装备了一套数字辅助。具体而言,除了旗下的Gemini可以当作GPT替身,Google AI的亮点在于它将人工智能的能力融入了搜索、文档、图像和视频,为更多特定的场景拓宽了可能性。

预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Gemini?

谷歌最近推出的“学习神器”Study Guide

我在这两款产品里的纠结,一部分来自是选择一个更厉害的对话者,还是几个各有所长的小分队。另一部分,是两种与AI协作方式的选择:我常常感觉,完成同一件案头任务时,GPT更能读懂我的潜台词,但Gemini则更需要我的引导,却有时候能达到更高的上限。

同时我想,对于产品提供者而言,这表面上是模型的能力之战、是应用的落地之战,但其本质,是一场关于人机关系的设计哲学之战。

01

OpenAI的“神坛”2022年底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,“AI”在公众脑海里的直接关联词都是GPT

 

OpenAI深刻地知道自己领先的技术优势。在产品推出之时,它的思路就似乎是让用户在使用时仿佛面对一个“头脑之神”一样的存在。ChatGPT的界面简单到极致,一个空白输入框,仿佛一张召唤问题的卷轴。用户输入问题,等待回答,这个过程带来一种隐含的仪式感:我在发问,而它会回应。

神坛带来的,是一条难以回头的路径。为了维持这种神性,OpenAI必须不断升级,保持模型在规模和能力上的领先。然而这种升级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。GPT-5就是典型例子——训练投入巨大,用户却并不觉得比GPT-4o 更好。即便是好那么一点,对普通人来说,这种差距不足以支撑每月二十美元的续费。

也或许制造“AI之神”并非奥特曼的本意,只可惜OpenAI 在尝试凡人化的过程中其实屡屡受挫。

GPT前两年可以称得上全球无敌手。但我们常常忘了其几乎所有在产品上的“工具化”尝试都并未令人满意(除了以此收获视频素材的自媒体)。GPT Store被普遍视为一次战略失败。其强大的原生功能让商店中许多专门GPTs瞬间变得多余,形成了官方扼杀生态的尴尬局面。同时商店被海量低质量、同质化的套壳应用淹没,而有效的筛选和发现机制严重缺失,用户难以找到价值。

ChatGPTProjects功能对个人用户也显得格外鸡肋,根源在于其定位模糊和功能单薄。该功能本是为企业团队协作设计,旨在共享项目资源。然而,当简化并提供给个人用户后,其核心价值被剥夺。由于缺乏智能上下文管理和与外部工具的集成能力,无法解决个人工作流的核心痛点。退化成一个仅能整理对话、标记颜色的文件夹

预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Gemini?

网友的Projects功能截图

OpenAI的战略困境在于,它被困在了的框架中。其产品核心是对话式的、结果不确定的答案,而非功能明确、稳定可靠的工具,这阻碍了其真正的工具化进程。

同时,它的Freemium商业模式依赖于在免费版和付费版之间维持足够大的神性差距”——即让付费版显得远比免费版聪明,以此驱动用户升级。

这就造成了一个核心两难:为了大众化,它必须提升免费版的能力,但这会缩小神性差距,稀释付费版的价值,从而影响收入。反之,若为维持收入而刻意拉大差距,又会阻碍其市场普及,给对手留下空间。

这种在普惠大众维持神性之间的持续摇摆,正是OpenAI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商业和产品挑战之一。

对了,OpenAI其实是一个注册的非营利组织。

02

谷歌的“AI百宝箱”谷歌与OpenAI在人工智能领域所走的路径截然不同,这种差异并非始于朝夕,而是深深根植于其长达二十余年的核心使命——“组织全球信息,让其为众人所用。谷歌 DNA 并不是要造一个全知全能的神,而是要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工具。

 

这种工具化的思路体现在其AI产品组合的构建方式上。谷歌倾向于将AI能力嵌入到用户已有的工作流与产品生态中,旨在辅助而非取代用户的操作。例如,NotebookLM将其知识范围限定于用户上传的文档,作为一个基于特定来源的研究助理来运作。在Workspace套件中,Gemini则被整合为效率插件,在邮件、文档等具体应用场景内,提供写作和总结等辅助功能。同样,其多模态创作工具也计划融入YouTube等现有平台,为创作者提供新的功能选项。这种模式旨在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,将AI作为现有工具的增强模块。

预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Gemini?

谷歌AI的产品组合(部分)

谷歌的战略得以实施,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庞大的分发渠道。Google SearchAndroid操作系统这两个平台覆盖数十亿用户,构成了其AI能力部署的基础。通过这种方式,AI功能可以直接被整合进用户已有的使用习惯中,而不是要求用户学习并访问一个全新的应用。

因此,一个清晰的对比浮现了:OpenAI的产品让人抬头仰望,惊叹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与未来感,它代表的是一种对超级智能的敬畏与想象;而谷歌则致力于让AI“随手可用,成为像水和电一样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背景设施,其价值在于实用与便捷。

03

AI的下半场——两种踏入未来的方式当技术迭代的惊艳感逐渐归于平淡,一个共识已经形成: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“下半场,核心议题不再是模型能力的展示,而是它如何深度融入社会结构与个人生活。过去几年中第一次的震撼已成历史,在AI能力不再稀缺的今天,真正的问题变为:我们期望以何种方式,将这种强大的新智能形态编织进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中?

 

OpenAIGoogle的产品开发思路,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两种拥抱AI的方式。

第一种方式,是将AI视为一个可委托的“外部大脑”。这种模式以OpenAIChatGPT为典型代表。它提供了一个强大、集中的对话式入口,用户通过提问与请求,将复杂的认知任务外包AI,并获得精炼的答案或解决方案。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其简洁与高效,它将智能简化为一种可随时调用的服务。当我们采纳这种模式时,我们学习的是如何更精准地提问,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外置大脑来跨越知识壁垒,加速创造过程。

预算一百元,是续费ChatGPT Plus,还是升级Google Gemini?

第二种范式,是将AI视为一套整合性增强工具这种模式的典范体现在谷歌的战略中,它致力于将AI能力溶解于用户已有的数字生活。无论是作为效率插件嵌入工作软件的Gemini,还是融入操作系统、让整个设备具备情境感知能力的AI功能,其核心思想都不是创造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,而是将智能作为一种增强层,叠加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流程之上。在这种模式下,AI赋能而非替代的,它让我们处理信息、组织思想的效率倍增,深化了人与数字工具的共生关系。

因此,AI演进的核心议题,已从谁更聪明转向如何结合。上述两种范式并非相互排斥的对立阵营,而是并行发展的两条探索之路,共同回答着人类该如何与远超自己的智能共存。

最终,这场技术演化所产出的最重要产品,不是AI模型本身,而是被这些新范式所塑造的、我们自己与下一代人的思维模式。今天,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与AI互动——是更多地向它请求答案,还是更多地用它来“助力过程”——就在为我们自身心智的未来演化方向,做出一次关键的选择。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低调复利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